光復後台灣的藥學教育 0201國防醫學院(一九四九)最早的藥科

02 光復後台灣的藥學教育
0201國防醫學院(一九四九)

一、最早的藥科
臺灣藥學教育史,按理應以臺灣為主體,但唯一例外的是國防醫學院,他是從大陸遷來的,而且也是臺灣最早的具有藥學教育的學校,所以不得不介紹有關該設的歷史。一般藥學教育部附設在醫學院裏,往往先有醫學系,再有藥學系,國防醫學院也不例外。
國防醫學院係於民國前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(一九O二年)在天津創校,時名北洋軍醫學堂,招收醫科第一期學生,修學四年,民前六年更名為陸軍軍醫學堂,新建校舍於天津黃緯路,並於民前四年增設藥科,修學三年,此為我國創辦藥學教育之首,第一期學生畢業於宣統三年,均分發軍中服務,這也開創了醫藥分業制度。
民國初年,百事待舉,士全紹清先生出任校長,全氏曾:度出國考察,深受先進國家影響,為謀發展,於民國七年,遷校至北京東城六條胡同北小街,並增設四個研究所,其中一個為司藥本科,修學二年,成績優良者,派往國外進修,如鄭壽元先生就是一位傑出的製藥化學專家,學成返國任教,其他返國任教者亦眾,令藥學教育蓬勃發展。唯自民國十:年至十七年,在北洋軍閥挾持下,政局紊亂,京中各大專院校均受波及,六年間,士易校長,故藥學教育亦陷停頓狀態。

民國十八年,在戴棣齡校長領導下,將醫科及藥科各增加修學一年,以提昇教育水準,是年冬,戴氏因年邁辭職,校務由醫科科長暫代,民國:十年中日戰起,學校於:十:年遷至南京,改隸軍事委員會下設之監理委員會,由主任委員劉瑞但任校長。因劉氏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院長,以西方醫學教育為藍本,對一般教育管教甚嚴,確實也提高不少學生程度,由於學生畢業後均分發至各軍種服務,所以民國二十五年更名為「軍醫學校。」

二、抗戰時期
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,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兼任校長,並派張建任教育長,時張氏奉粵當局,籌辦廣東軍醫學校,叉因戰火迫近京畿,學校奉令南遷廣州,與廣東軍醫學校合併上課,但仍難免受空襲影響,授課困難,於民國二十七年,內遷廣西大墟,為校本部與醫科校址,而藥科卻遷至桂林,時雖艱苦萬分,然教育工作仍未停頓。
民國二十八年,日軍漸漸深入內陸,廣西危在旦夕,奉准內遷至貴州安順,由於安順地廣,規劃有序,同時延攬國外留學學者,聲望日隆,使國防醫學院教育史上,留下光榮的一頁。
民國三十年,為應作戰需要,創辦三個研究所,包括藥品製造研究所,由藥科主任張鵬@t(岳進)主持,血清疫苗製造研究所,由細菌學系主任李振翩教授兼任,陸軍營養研究所,由生物化學系主任萬折擔任,直接從事生產、支援作戰,貢獻甚偉。
民國三十四年,日本無條件投降,抗戰勝利,奉命復員上海市江灣,以前上海市立醫院及日據時代的軍醫院為骨幹,建設成較具規模的學校,並於六月一日 與陸軍衛生勤務訓練所,軍醫預備團合併改組為「國防醫學院」。
並議定以十一月二十四日為院慶。上海校區佔地150萬平方公尺,並能充分利用,遠景實無可限量,當時由軍醫署署長林可勝先生兼任院長、盧致德、張建擔任副院長,劉壽文任藥料科長,為提昇學生水準,改課業以70分及格。

三、遷台復校
民國三十八年,內戰激烈,時局動盪,學校派主任教官陳裕廉率領數十人前來台北,成立設營運組,接收台北市水源地「臺灣省訓練團」原址為校舍,分三批從上海接運來台,由於當時政府財政困難,推展不易,林可勝辭軍醫署署長,不久又應美國伊利諾大學之聘,赴美擔任客座教授,院務由副院長盧致德代理,而另一位副院長張建、亦因他就而離職,由辦公室主任彭達謀升任。
民國三十九年,院舍已安置妥當,唯因國軍人事凍結,暑期無法招生;因學生均是軍費按陸軍中士支薪,但教育部鑒於學校設備師資尚稱完善,且臺灣醫事人員缺乏,而臺灣大學醫學院亦無藥學系,故經國防部同意,接受教育部委託,招H艾自費生,藥科三十七期即為來台招收的第一屆學生,亦是國際間破紀錄的自費軍人之始,筆者即正逢其時,該是三生有幸。
歷二年,於民國四十一年,人事解凍,即自三十九期恢復常態,招收軍費生,藥科三十四期是來台第一屆畢業生,同時為提昇教育水準,分別派優秀學生前往美國進修,其中獲得博士學位,回國任教的有金明儒、潘福:人。往後出國進修者甚多,造就人才亦多,為今日藥學教育奠定良好基礎。
國防醫學院藥科自民前四年招生,至民國三十九年,在大陸畢業學生僅439人,足以證明招生之嚴謹,自民國四十一年起藥科改稱藥學系,民國四十三年為配合教育部規定,將學科及格標準降為60分,畢業生並授予藥學士學位。
民國四十二年林可勝院長任期屆滿,代院長盧致德真除,民國五十七年奉准設立研究所藥物化學組,並授予碩士學位,盧院長於民國六十四年奉令退職,專任榮民總醫院院長,遺缺由副院長蔡作雍代理,自六十四年起迄今,歷任院長有蔡作雍、潘樹人、尹在信、馬正平、李賢鎖、沈國樑。自三十八年遷台以來歷任藥學系主任,有劉壽文、金明儒、鍾柄泓、劉剛劍、王大鵬、李安榮六位。

民國五十八年,生物化學組提昇為生物化學研究所,下設藥物化學組,至七十五年該組提昇為藥學研究所,下設藥物化學組及藥劑學組,至八十三年又增設臨床藥學組,藥學系及研究所編制為22人,其中副教授以上I6人,獲博士學位者心人、碩士I人,兼任教師依教學需要另行聘任。

四、畢業學生與展望
自民國四十年至八十八年共四十八年,在台畢業的藥學系學生共803人,依今日臺灣各藥學院校中仍屬少數,各研究所碩士班畢業者,亦僅在二百人以內。

國防醫學院藥學系師資優異,學生人數少,師生比分別為I比5.06(不含兼任教師),及I比4.26(含兼任教師),小班電話教學,效栗甚佳,每5至I0名學生有一名輔導老師,除學業外,學生之品德尤為重視,每年檢竅考試及格率均名列前茅。
藥學系大學部必修科目均低教育部規定編列,並加修軍事及政治課目,選修課目著重於藥物劑型設計、新型輸藥系統、電腦資訊實務、臨床藥學等,課目的編排頗具特色;所有課目均編寫教材,採幻燈片及視聽教學錄影帶輔助教學,且每年更新,以配合時代的進步與需求。
藥學系附設實習工廠,擁有完整前導的製藥設備,對強化教學頗具功效。屆臨畢業學生,提供三家頗具規模的GMP藥廠及四家一級教學醫院,作實習之用。
藥學系及研究所,以培養藥學專才及支援國軍醫療作業為宗旨,同時與其他藥學學術機構合作,配合國家發展,兼負國軍藥品,衛材品質之控制,所以任務極為繁重,尤其最近增列臨床藥學、軍陣藥學為教研重點。由於師資陣容堅強,為避免資源浪費,所以研究所也對外招生,畢業後不具軍人身份,提供社會另一方面的需求與貢獻。
國防醫學院為圖謀發展,目前水源地校區已呈飽和狀態發展不易,放在五年前集資近百億元,在台北市內湖區覓地規劃為新校區,並與三軍總醫院合區成立國醫中心,計劃於民國八十八年秋遷校,屆時定有一番新氣象,藥學教育亦將步入另一里程碑。本訪問有關資料承李安榮主任及王孟廷教官提供,特此申謝。


註:
本文由陸常藥師所撰。
陸常藥師畢業於國防醫學院藥學系,曾任台北縣藥師公會第十一、十二屆理事長。